台灣微脂體研發與營運概述

台灣微脂體公司 (Taiwan Liposome Company) 是一家專注於微脂體藥物釋放技術的公司,創立於 1997 年,目前有著適合於不同市場的各式產品線,而公司目標是著重在歐美和泛太平洋的亞洲市場。台灣微脂體在研發以及科技創新上已經獲得許多的獎項,在 BioSpectrumAsia 所做的採訪中,曾獲得中華民國經濟部傑出青年創新獎項 (outstanding young innovator) 的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分享了關於公司未來的海外市場擴張計畫。
Connectome 邀請讀者 Eric 節錄該篇採訪進行翻譯,並鼓勵讀者至原文出處 BioSpectrumAsia 閱讀全文。
.
簡介台灣微脂體最近的研發工作
台灣微脂體是一間非常專注的公司,我們 (指台灣微脂體,下同) 專長於微脂體包覆的藥物釋放系統。我們已經開發了5種技術平台能夠包覆不同大小的小分子,並且能夠掌握從分鐘到月為尺度的不同釋放特性,我們也已經應用這些平台技術開發了6種產品,從超級學名藥 (super generic)、新劑型、到新成分新藥 (New chemical entity, NCE) 均有。
最近幾年我們也嘗試開發大分子的釋放系統應用在我們的眼科用藥產品,使得藥物的服用頻率能從1個月延長到每4-6個月一次,而且這種釋放技術無論在小分子和大分子都能被應用。
.
台灣微脂體在 2012 年 3 月和 Teva 簽署了合作計畫,在未來還會和別的公司有類似的合作計畫簽署嗎?
我們已經授權 Teva 在美國銷售我們的抗癌學名藥,至於別的國家則還在洽談當中,許多跨國的藥廠也同時在和台灣微脂體接洽其他產品的合作機會,一旦合作計畫確定了便會很快公布細節。 (相關新聞: 台灣微脂體攜手 Teva、安成推出癌症用藥搶全球商機)
.
公司目前在亞太地區的營運概況,以及未來將計畫如何滲透至其他市場?
我們針對不同市場將採取不同的策略,對於美國和歐洲,這些地區比較適合引入新成分新藥;而在亞太市場,則比較適合引入學名藥或是新劑型藥物。台灣微脂體的產品線則能夠符合不同市場的特性。
從 2002 年起,台灣微脂體已經在台灣上市腫瘤藥物 Lipo-Dox,而我們的超級學名藥 Proflow,和日本與韓國都有合作夥伴關係,在大中華區,Proflow 的銷售權也已經在最後的洽談階段。
台灣微脂體未來的成長計畫是什麼?
台灣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小國家,台灣微脂體的總部在台灣,但是將有計畫的擴展到中國及日本。靠著設立辦公室分部,將能夠更加容易的滲透市場並熟悉當地法規變化。我們定位自己是一家專注於微脂體釋放技術的生技製藥公司,未來也希望能在全球有更多的合作以及成長。
註: 以上採訪搞出自biospectrumasia ;原文標題: TLC expanding to China, Japan
.
延伸閱讀:
1.Great opportunity to TLC next year "葉志鴻強調,公司定位在生技業的 IC 設計公司,脂質傳輸系統的改善,主要是降低原藥物副作用,並控制釋放時間,公司不負責銷售,公司只負責藥物載體及量產的設計,再技轉給製造代工 (CMO) 廠商,並尋求全球各地區通路強勢夥伴,創造上市後藥物最大價值,如全球學名藥龍頭 TEVA 就是一個成功例子。"
2. 台灣微脂體 攻全世界最難的市場 "微脂體的技術可應用在專利或營業秘密過期的藥物上,如此可避免新藥冗長且昂貴的研發過程,也可賦予藥品加值的效果。因此他們 (台灣微脂體) 不以大藥廠的模式發展新藥,也不像小型生技公司,走低價授權學名藥的模式,而是尋找專利或營業秘密即將過期的藥物,加入微脂體的技術以延長這些藥物的專利。一般而言,藥物的專利過期後,營業額會掉至四成左右,因此藥廠急於尋求可延長專利、增加競爭力的新成分,台灣微脂體就在這個市場缺口找到自己的利基。"
3. 新劑型新藥為台廠闖出新絲路 "這幾年 FDA 核准的新藥中,新劑型及新藥物傳輸途徑的新藥占比也都維持在 50% 左右,是新藥中很重要的一環,且業界估計新劑型新藥因主成分已知,安全性疑慮較低,可將研發投入時間有效縮短至5-7年,且成功機率跳增至30%,甚至低 (編者按: 應為高) 於類效新藥 (Me-Too NCE) 20% 的成功機率,時間也不用費上7-10年。更重要的是,改變新劑型的新藥不像學名藥,可能面臨紅海殺價競爭、量增產值縮的窘境,不少國際案例證實,提高用藥便利性及改善副作用後,新劑型新藥銷售產值甚至超過原藥,這也是讓擁有這些關鍵平台技術的廠商,開始獲得國際大藥廠的青睞,有意尋求結盟。"
Related blog posts
歡迎按讚、轉載與分享,唯請註明出處並附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