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炸魚薯條的日子:劍橋生技見聞」專欄─劍橋現象的形成要素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台灣生技股表現正如日中天。投資人對生技產業看好,願意挹注資金固然是生技公司的一大機會,然而,一個產業要能永續發展必須要有許多要素同時配合,若無法同時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短期的投資熱潮不全然對生技產業是好事。本期開始將針對劍橋聚落在過去半個世紀得以發展的成功要素進行一系列的探討,更期望各位先進給予指教。
創業家
其實一直到二十年前,英國學界對於創業的態度仍相當保留,甚至有鄙視的意味。然而,今日的劍橋創業風氣相當盛行,而且人際網路相當緊密,當地人常笑稱:「只要打兩通電話,就可以聯絡到所有你需要聯絡的人。」這一切都拜幾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s)產生的領頭羊作用,樹立典範。並在成功後,願意回頭投資其他新創公司,帶動產業聚落的創新。
.
產業政策
在發展初期,英國的政府法規其實阻礙了劍橋周邊的科技聚落發展。在二十世紀中葉的綠帶(green belt)政策的驅使下,英國許多城鎮都透過立法限制周邊空地的開發,避免過度都市化造成都市居住環境變差和生態浩劫。因此,英國至今除了大倫敦地區和發展已久的工業重鎮之外,小城鎮多能保留其古老恬靜的景觀。然而這項政策對於建橋周遭的產業發展顯然不是件好事,除了限制了商業的活動範圍外,也阻礙了住宅區的發展,直接減少了聚落內機構吸引人才和投資的能力。
至1960年代末,劍橋大學亦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開始推動改革。1973年,劍橋科學園區(Cambridge Science Park)的成立算是一個分水嶺,爾後隨著科技聚落的成長,周遭的軟硬體設備和交通也跟著逐漸健全。此後,政府在早期公司的育成與投資、策略性產業的公司合併和鼓勵創新創業都扮演了要角。
2000年以來,英國政府企圖效仿美國政府小型企業創新研究(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計劃,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然而效果不彰,而對新創產業最有幫助的仍是政府的採購計劃和對於研發業務的稅務優惠。同時在千禧年之際,英國政府也成立了大學種子基金(University Challenge Seed Fund),由工商部出資兩千萬英鎊、韋爾康基金會出資一千八百萬英鎊、蓋資比基金會出資兩百萬,共四千萬英鎊(約二十億新台幣)鼓勵英國各大學機構成立新創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相對小額的種子基金,僅起得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吸引私人資本的投注,才能真的活絡生技創業。
.
資金
在劍橋聚落成立之初的1960年代,英國的新創公司的資金來源相對匱乏,公司往往需要透過「軟創業(soft start)」的方式維持營運(例如:透過咨詢服務來提供研發的經費)。到1970-80年代,新創公司仍主要是透過向銀行賒帳的方式滿足資金需求,一直要到1990年代,英國的創投和天使投資活動才真正活絡起來。到金融海嘯前夕,劍橋已經成為全歐洲財金服務最發達的科技聚落了。
.
人才網絡
劍橋之所以可以迅速發展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其綿密的人才網路。人才不僅僅是在學校和產業間、公司內部或公司間流動,也會有不少人出來創業,久而久之便形成今日的榮景。其中有許多「交流平台」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生技產業有所謂 One Nucleus,是一個橫跨倫敦與劍橋的生技交流平台。
One Nucleus 的前身是東部生技產業啓動專案(Eastern Region Biotechnology Initiative,ERBI)(註:劍橋位於英格蘭之東),是英國政府為了協助當地生物科技公司拓展國際市場所成立的組織,至1990年中後期,其交流與人才培育功能越發顯著,更進一步發展成團體採購平台,提供新創公司廉價的常用器材與試劑。進入二十一世紀,劍橋已經發展許多的專業的人才交流組織,其中來自於大學的劍橋大學創業家(Cambridge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CUE)和劍橋大學科技與企業社群(Cambridge University 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Club)更是迅速發展,除了每年舉辦盛大的創業競賽,更策劃了各式各樣的講座和工作坊讓各式各樣的專業人才、投資人和創業家得以交流。
您也有海外生技產業的獨特經驗嗎?您也同樣擁有滿腔熱血無處發揮嗎? 還在等什麼!快來了解【海外連結計畫】、填寫分享者問卷,讓 Connectome 為您規劃專屬的分享空間吧!
Related blog posts
歡迎按讚、轉載與分享,唯請註明出處並附上連結。